第一部分 通识篇
(相关数据时间截点为2024年8月30日)
1.我校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学校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 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 大学三校复员北返,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独立建校,定 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 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8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 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6年以来,为国家 培养各级各类人才40余万 ,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 “省部共建”高校。是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 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已 成为“红土高原上人民教师的摇篮”“西南联大精神传承 者”“云南教师教育排头兵”“云南基础教育的领头雁”和“服 务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先行者”,是一所区域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2.我校办学规模情况如何?
学校设有呈贡校区、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2个校区,设有2个学部、20个学院、40个科研机构,55所附属和合 作办学的中小学、幼儿园。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万余名。
3.我校专业设置情况如何?
学校现有71个本科招生专业,入选20个国家级、2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19门国家、9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91.3%的师范生培养专业为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3万余人。
4.我校的校训及其含义是什么?
学校秉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校训中“刚毅”一语最早的完整诠释见于《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 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 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至于“坚卓”一语,源于成语“艰苦卓绝”。其中“坚卓”一语,不是一般用于形容环境条件的“艰苦”,而是人的精神修养的 一种境界。西南联大所处的时代,正是强敌入侵、民族危亡 的时代。“抗日救国,光复中华”就是西南联大的价值取向,
于是西南联大制定了自己千古不可磨灭的校训“刚毅坚卓”。因此,“刚毅坚卓”的校训就是特定的时代精神与普遍的大学 精神的结晶。在当今现实的社会条件下,继承西南联大的校 训,更有其特殊意义。“刚毅坚卓”中的“刚毅”要求师生做一 个无私无畏的人,即所谓的“无欲则刚”,对物质世界或其他 人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主体性,激励人坚 忍不拔,刻苦自励,追求真理,创造丰功伟业;“坚卓”则要 求人心之坚定,刻苦自励,勤奋学习,卓然成家,但又不慕 名利地位,铁骨铮铮;不好为人师,不强为人师,而又谦恭 和蔼,待人以诚,循循善诱,能移风易俗,成人之美。
5.我校的校风及其含义是什么?
学校恪守“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学高身正”源于成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暗含“师范”二字。“明德”源 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暗含“大学”两字。“睿智”则源于《礼记•中庸》:“惟天下至圣,唯能聪明睿智。”这样,校风的8个字合起来,暗含“师范大学”“天下至圣”的意思,与现在所说“教师是阳 光下最神圣的职业”暗合。
6.我校“大思政”工作体系的特色是什么?
学校构建“一个中心( 以育人为中心)、两个融入( 融入西南联大文化和教师教育文化) 、三个协同(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协同) 、十个体系(课程育人 、科研育人 、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大思政工作体系。
7.我校如何突出本科教育核心地位?
学校凝聚“以本为本”思想共识,狠抓“以本为本”的责任落实。
(1)校党委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工作 , 先后研究制定 出 台《一流本科建设实施方案“云师大40条”》等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本科教育大会、本科教学工作会、本科教学督导会议等。
(2)健全校院(部 )两级教学组织管理体系,明确校党委书记、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第一责任人,强化各职能部门、学院(部)主要负责人对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
8.我校如何落实“四个回归”?
学校全面落实回归常识刻苦学习、回归本分教书育人、回归初心育人育才、回归梦想立志报国。
9.我校如何坚持“优先发展”本科教学?
(1)经费优先倾斜本科教学。近三年,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年均增长率达7.17%。
(2)资源优先配置本科教学。近三年,教学科研设备年均增长率达8.5%。
(3)教师精力优先投入本科教学。近三年,教师教学绩效的投入从1.45亿元增加到1.62亿元,逐年增加教学业绩、教学成果在职称评审中的体现度。
10.我校人才培养理念是什么?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国家的战略需 求和云南“三个定位”,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持续优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科教 融汇,培养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
11.我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什么?
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12.我校如何落实产出导向的育人理念?
(1)培养方案对标国家标准。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对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确立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建立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的培养方案修订机制。
(2)融入行业需求体现产出导向。对接各类专业认证要求、教师专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梳理人才核心能力与素养要求,遵循“反向设计、正向施工”逻辑,全面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行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企业”联合育人模式。
13.我校如何开展“四新”建设?
(1)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以项目推动文科教育改革创新发
展,以专业建设驱动新时代文科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
(2)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围绕学校“151战略行动计划”,推动学校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依托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加强学校基础教育集团建设。
(3)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学成果培育计划,
出台《教学高级别项目和高水平成果工作量核定暂行办法》,至今累计获得包括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在内 的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06项,成果数量位居云南省前列。
14.我校“151战略行动计划”指的是什么?
学校主动服务和融入云南“三个定位”、“3815”战略发展目标,紧扣教育强国、教育强省部署要求,于2024年5月特制定“151战略行动计划”。1个战略引领:双教协同发展战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5大支点工程:卓越教师培育工程、附属学校提质领航工程、数智基教资源建设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基础教育发展大调查工程。1个发展论坛:云南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通过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打组合拳,形成学校服务云南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15.我校德智体美劳“五育”是怎么融合的?
(1)全面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完善评价 体系,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设立“五育”学分,强化思政课与“四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实施劳动教育、美育与体育必修课程,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五育并举,通过优化通识教育、加强体育教 育、强化美育教育及创新劳动教育等举措,显著提升三全育人成效。通识教育注重人文社科与多学科融合,体育课程丰富多样,体质健康逐年提升;美育工作蓬勃开展,艺术团队与活动丰富多彩;劳动教育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与教材推广并行,成为云南省劳动教育示范学校。这些努力共同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6.“五育”如何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五育”学分。
(1)开齐开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等7门思政必修课;设置“四史”必修课程,传承西南联大精神,开设西南联大系列课程。
(2)制定《本科生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3)制定《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设置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等三种类型课程。
(4)设置大学体育必修课程,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作为毕业条件之一。
17.我校开展了哪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实施“4+2”本硕连读卓越教师(含中学、小学、学 前、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卓越工程师、卓越新闻人才、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制定“本硕一体化”培养方案,实现本硕 课程体系衔接。
(2)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4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改革,根据全科式基础强化、全方位科研训练、全程化导师引领、交叉化学科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18.我校13485工作格局指的是什么?
1个任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项职能:教育、管理、服务;4个抓手:抓方向、抓载体、抓品牌、抓保障;8大 工程:立德树人铸魂工程、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通识体系培 养工程、体育教育创新工程、美育教育浸润工程、劳动教育 彰显工程、社团多元育人工程、社会实践熏陶工程;5个促 进: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 面发展,促进学生知校、爱校、荣校意识的养成,促进校风、学风建设,促进全员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形成。
19.我校如何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
(1)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必修课程+选修模块+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通识教育体系。
(2)以“一个学院(部)、一个特色、一个亮点”为主导,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坚持一手抓普及,一手抓精品,构建了文艺、体育、学术三大平台,大力推进班团活动“项目化”及“一院一品”精品工程,形成了学校解决普遍需求,社团满足个性需求,学院(部)突出学科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架构。
20.我校教学资源建设成效如何?
(1)强化共建共享,扩大优质课程资源规模。每学年引进1100余门优质课程,并建设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案例库。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存储量56TB,学生年访问量高达9亿次。
(2)聚焦需求导向,编写云师优质特色教材。完善多渠道经费支持机制,激励高水平教师结合学科优势与行业需求,编写优质教材,并纳入考核与激励体系。
(3)推动技术赋能,加大智慧环境建设力度。升级设施,实现网络全覆盖与IPv6,建立国家级实验中心与智慧教室。整合AI平台,创新教学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丰富学习体验。
(4)注重转化运用,强化科研反哺本科教学。95%本科专业获硕士点支撑,开放科研平台供实践。融入前沿成果,鼓励本科生科研参与,促进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学质量。
21.我校校园网建设情况怎么样?
学校校园网出 口带宽达17.5G,建设1.2PB数据中心,1PB课程资源存储平台,已建成295间不同类型多媒体教室
和智慧教室,校级AI智慧督导平台覆盖202间教室,录播系统覆盖235间教室。基于双向视频监控的AI督导平台和课程资源录制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同步化,基本实现教、学、管、评一体化,确保教学工作有序、高效运转。
22.我校在课程考核上进行了哪些改革?
(1)推进“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改革。出台《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系列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2)推行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评价改革。出台《关于实施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指导性意见》《本科生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办法》等文件,实行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
23.我校“1334”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是什么?
学校构建“1334”学术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即落实 立德树人“1”个根本任务,贯穿通识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3”个阶段,搭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3”个平台,形成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劳动实践、拓展实践“4”个模块,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4.学生教学实践是怎么安排的?
学校制定《实习教学基本规范》《教育实习工作综合评 价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评 价体系的统配协调。制定教育“三习”( 见习、研习、实习)贯通管理规定。明确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比要求,人文社 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25%,平 均实践学分占比为25.6%,实践课程按照教学计划开出率为 100%。
25.我校有哪些加强学风建设的举措?
(1)构建学风建设机制,出台《本科生考试作弊认定 及处理办法》《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编写《本科 生学业生涯规划手册》《本科生学业指导工作手册》《学生 手册》,从专业思想教育、学业规划、专业学习、科技创新、协同育人五个方面构建学风建设常态化、长效机制,着力培 养学生“愿学、好学、乐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依托西南联大历史资源,营 造“读书报国”的学习氛围。出台《本科生学业预警实施办法》,
实行学业预警制度,对预警学生进行警告、谈话或“一对一”朋辈辅导,并开展“头雁领航计划”“结对朋辈辅导”帮扶有学 业困难的学生。
26.我校有哪些关心关爱学生成长成才的举措?
(1)出台《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 文件,通过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学分制及实践育 人等措施,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综合素质及职业发展能力。
(2)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创新教育、坚持五育并举、打造特色活动等方式,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不仅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还鼓励学生探索跨学科领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方面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丰富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项 目,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助力学生成长。
(3)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校级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师生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等,持续完善学生服务支持体系,加强学业职业指导、资助帮扶、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社区服务机制及拓宽自主学习渠道等措施。
27.我校有哪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举措?
(1)办好优势特色专业, 发展建设新兴专业。建设高质量本科师范教育体系,建立起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全学段师范类专业体系,持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2)优化专业建设机制,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出台《一 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办法》《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奖励办法》《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立足发展规划,实施专 业动态调整制度。
(3)拓宽学生培养渠道,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完善辅修专业教育管理实施办法,规范辅修人才培养方案,打通学生跨学科选课通道,实行跨专业选课,要求每个专业开设
4学分跨专业选修课程。
28.我校毕业生的特点是什么?毕业生就业去向有哪些?
(1)近三年本科毕业去向落实率高,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均超过80%,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0%。
(2)毕业生主要服务地方,超过74%的毕业生选择留
滇就业,助力云南经济发展,毕业生就业流向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契合。
(3)超过80%的毕业生在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领域内工作 ,学用匹配度高。毕业生工作适应度和胜任度分别高达96%和97%以上,对工作的满意度评价达91%以上。
第二部分 教师篇
1.我校的教风及其含义是什么?
学校恪守“启智树人,教学相长”的教风。“启智树人”即通过启迪智慧、激发潜能来培育人才、塑造人格,通过推 进学业、提升学术来教书育人、开阔胸襟。“教学相长”源 自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 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1946 年西南联大北返之际,联大五个学院之一的师范学院留昆独 立设置,定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梅贻琦校长为学院题写 纪念柱“教学相长”勉励师生。
2.我校如何开展师德师风建设?
(1)坚持德法并举,构建师德全程考核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健全长效机制。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师德建设与监督委员会、教师工作委员会,出台《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从教育、监督、激励、惩处、资源保障等全方位构建完善师德师风制度保障体系,将师德师风贯穿考核评价全过程。
(2)坚持价值导向,强师德正师风潜心育人。坚持思 想引领营造育人氛围,紧扣教师发展关键环节,设立教师入 职宣誓、荣休仪式,引导教师知准则、守准则。强化师德师 风警示教育。始终坚持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引导广大教 师 自觉遵守和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3.我校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1)坚持人才驱动,打造高能专任教师队伍。坚持“人 才强校”战略,制定《“联大学者计划”和博士引进实施办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强化育人能力 提升教学水平,赓续师范教育历史传统,坚守师范特色。制 定《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与考核办法》等15个涵盖科研 项目和经费管理、团队申报、平台建设和成果认定、科研诚 信和学术规范的科研管理文件,增强教师创新意识提升科研 水平。
(2)坚持提质培优,提升教书育人能力水平。学校依 托国家级教师教育教学实验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构建 “一平台四阶段多类型”的教师教学发展研修体系。坚持全员 教研,构建多层次教研体系,发挥院系基层教学组织作用。
开展校级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培育、新文科新工科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项 目,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支持教师申报省级及以上教研教改项 目,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4.我校如何保障教授为本科生上课?
(1)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规定。学校出台《关于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明确规定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基本工作量,并作为年度考核、岗位聘任等必备条件。
(2)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岗位履职考核办法》等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的激励导向。
5.我校如何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
学校修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实施办法》,每月定期开 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学校统一编发学习参考资料,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作为核心培训课程和教材。通过线上线下、集体报告会、专题学习等形式,邀请校内外知 名专家开展思想政治、师德师风、课程思政、职业成长等培训 活动,形成“全员、全学”格局,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水平。
6.我校如何开展教师教学发展培训工作?
(1)大力支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配足配齐管理人员,近三年专项资金从37.5万元逐年增至138万元。
(2)出台《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办法》,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近三年获批省级虚拟教研室培育项 目1项,基层教学组织100%覆盖全校本科专业、教师教学发展活动,形成了全校上下重视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的教学质量文化氛围。
(3)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培养。近三年为134名新进教师提供住房补贴及科研启动经费约3000万元,遴选联大学者48人,入选“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129人,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比例达100%。
7.我校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发展有哪些举措?
学校出台《教师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标准实施方案》,强化青年教师服务,构建支持—奖励—培训—服务“四位一体”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优化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为引进博士提 供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支持,针对青年教师制定“联大学 者”奖励办法,加强对校内青年拔尖人才的扶持和奖励。
8.我校如何实现对教师的分类管理和多元发展?
(1)完善师资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制定《 岗位聘用制总则》《 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实施方案》《 岗位履职考核办法》等文件完善师资分类管理制度。
(2)完善教师分类职称晋升制度。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实行分类职称晋升制度,实行教学科研型、教学为主型、马克思主义理论、专职辅导员和教育管理五大类职称评审类别和晋升制度,拓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渠道,为教师提供多元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
(3)完善教师分学科管理机制。出台《“联大学者计划”和博士引进实施办法》《“登峰扎根”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管理 办法》《“联大”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强化教师分学科 管理,规范特殊紧缺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程序,持续加大优 势学科高层次人才及博士引进力度。
第三部分 学生篇
1.我校的学风及其含义是什么?
学校恪守“尊师崇真,敦品励志”的学风。“尊师”即尊敬 师长,尊崇师德;“崇真”即崇尚真理,实事求是;“敦品”即强化道德修养,升华人格品质;“励志”即磨炼意志,自强 不息。
2.我校设置的课程学分要求是什么?
学校开齐开足7门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共占17学分。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分不少于总学分50%,通识课程选修课涵盖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 性思维、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等七类,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2学分,通识课程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学 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0%。设置美学和艺术史论类 、艺术鉴 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等三种类型课程,至少选修 2学分。设置4学分大学体育必修课程,将学生体质健康测 试达标作为毕业条件之一。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 育课程,共计32学时2个学分。从2022级开始,通识课程
中增加2学分西南联大系列限定性选修课程。从2018级开 始,增加4学分跨专业选修课程,增加2学分创新创业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在行业领域的竞争能力。
3.我校有多少个学生社团?有哪几类?
学校现有社团85个,涵盖思想政治、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文化体育、志愿公益、自律互助6个类别。
4.我校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哪些服务?
近三年,学校分三批立项建设生涯工作室22个,建设 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室20个,举办线上招聘活动300余场,线下招聘活动600余场,提供岗位15万余个。
5.我校给学生提供了哪些跨国学习交流的机会?
(1)学校出台《“十四五”教育国际化专项规划》等文件,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30多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海外建立5个招生点、5个函授教学点、6个中国语言文化中心。
(2)在东南亚国家14所大学设立学习实践基地,与泰 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开展“2+1+1”或“2.5+0.5+1”
联合培养中国学生,每年派出400余名学生赴海外实习。
(3)打造了“留学云师”品牌,作为来华留学与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累计招收全球80余国留学生,并通过举办“汉语桥”等交流活动,促进了国际中文教育与文化交流。
6.我校在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有哪些举措?
学校出台《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以学业指导为核 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每名学生配备全程导师,建立师生“导学”关系。制定《就业指导工作规范方案》,建 设“涯规未来、玩创未来、职引未来”线上课程,与线下职业 发展、创新创业、就业指导形成课程闭环体系,构建线上线 下混合体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