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文学院开展研究生学术会议模拟大赛决赛,各专业的优秀研究生们荟萃一堂、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师生齐聚、思维碰撞,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交流盛宴。大赛由研究生处石亚楠、研究生院曾春、传媒学院覃榕、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子溪、外国语学院宁显锦和张馨月、云南大学李元奇以及我院周昱辰、李瑞、李艳红10位老师担任评委,各专业研究生现场聆听学习。

本次大赛共收到184篇学术论文,经初赛评审组审定,共有20篇学术论文进入决赛。
文字学伍嘉禧参照《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中《尔雅》的原文,以《经典释文·尔雅音义》经文的异文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异文构成的突出特点。
语言学祖庆玲采用实验语音学与传统的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立足于系统声学数据和听感实验,客观反映阿侬语的声学特征。
文艺学唐席艳从声音这个新角度入手解读了王维的诗歌,展现了其诗歌的立体性和丰富性。
文艺学谢晓雯通过天文模拟软件对《水调歌头·和董弥大中秋》中出现的天文意象进行复现,结合具体词境,探析了朱敦儒的晚年心态。
文艺学王熙从非自然叙事角度对石黑一雄的小说《别让我走》进行解读,探讨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伦理情感。
学科语文王静以《国文百八课》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梳理两套教材的编排系统,从而为“双线”组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提供解决策略。
现当代文学刘纯冰从《长河·题记》出发,梳理了沈从文的经典观,深入总结了沈从文达成“自我经典化”的三条路径。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侯文甫以云南省文山市鱼塘村的青苗话为例,从共时层面和历时层面全面系统地考察了“le44”的功能模式以及多种用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古代文学马思婕梳理了汉学家宇文所安对晏几道词的研究,分别从个性研究、回忆性主题研究、表演性研究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古代文学彭媛媛从《辨骚》篇出发,对《离骚》的地位、内容以及汉代学者对其的批评进行研究,从中发现《离骚》“取熔经意”“自铸伟辞”以及刘勰对《离骚》极高的评价。




选手们的讲演内容充实,论证有力,充分展示了我院研究生扎实的学术理论研究和良好的讲授表达能力。讲演结束后,评委们提出的建议言简意赅、切中要害,为选手们进一步提升学术思维指明了方向。
最后,曾春老师指出,文学院开展学术模拟大赛,为研究生搭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文院学子学术能力的提升有着推动作用。宁显锦老师点评时认为,本次比赛中文学院研究生讲解的论文质量是好的,希望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鼓励广大研究生勇于研究学术问题,增强自己提炼学术观点的能力。

本次大赛切实展现了我院研究生对学术研究的热情与不懈努力,也是学院实施科研育人的有效举措。通过开展与研究生学术成长相适应的赛事活动,促使研究生通过研讨问题、尝试创新、组建团队,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
获奖情况如下:
一等奖 |
伍嘉禧、侯 璟、张闰黎 |
《经典释文·尔雅音义》异文类举 |
谢晓雯、唐席艳、谭茜月 |
从《水调歌头·和董弥大中秋》的天文意象解密朱敦儒的晚年心态 |
祖庆玲 |
阿侬语单元音声学研究 |
唐席艳 |
重“听”经典:王维诗歌的声音书写 |
二等奖 |
刘纯冰、李寅秋 |
从《长河·题记》看沈从文的“自我经典化” |
侯文甫 |
文山苗语le44的多功能性及语法化路径 |
马思婕 |
个性、主题与表演性:宇文所安的晏几道词研究 |
王 熙 |
石黑一雄《别让我走》的非自然叙事研究 |
彭媛媛、高 优、蔡子怡 |
文心雕龙批评离骚研究——以辨骚篇为中心 |
曾雅莉、王 静、颜志发 |
“双线”组元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定位 |
三等奖 |
张佶瑞、刘 晨、马程浩 |
和晓梅纳西族儿童文学作品对生态童年的多维度建构 |
陈昭宏、孙碧波、李相兵 |
释冰壑及《云声二集》研究 |
陈香宇、鲁保阳、朱有虹 |
基于西南联大精神的在昆高校红色文化审美教育路径探究 |
黄丹芊、潘春艳 |
论布朗肖文学思想中的语言观 |
余浩楠、张汉瑾 |
“无”的美学视域下“展览体”书法的审美困境研究 |
谢 乙 |
心灵的涤荡:张承志小说《黑骏马》中的寻根内涵 |
张锦琳、郭完萍、周双寄 |
云龙白语四音格词探析 |
何 建、余振鹏、谭茜月 |
近代滇词空间书写研究——以月溪法师为考察对象 |
杨燕英 |
文学人类学视域下石舒清的宗教精神与现世救赎—— 以《清水里的刀子》为个案 |
张锦琳、郭晨灿、晏瑶瑶 |
《说文解字》人体头部字研究 |
(文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