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借助文学艺术媒介 促进跨界对话交流——第五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举办系列活动

发布人员: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04 15:52:32

11月1日上午,与会嘉宾围绕“文学跨界传播”主题作学术报告。北京大学朱晓阳教授从人类学角度切入,探讨文学创作与人类学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波兰学者尤佳娜结合翻译中国当代诗歌的切身经验,阐释译者对诗歌的理解与创造;俄罗斯翻译家易宁以中俄诗歌互译为案例,分析全球化语境中诗歌翻译的本土适应与边界拓展;亚美尼亚学者罗伯特·察杜梁则梳理鲁迅作品在他们国家的译介历程,强调翻译对还原文学本体、守护文学本真的重要性。四场报告呈现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跨媒介融合的“跨界”特色,既彰显了文学作为人类思想、情感载体的独特魅力,为当代文学研究带来新视角、注入新活力,也有力推动了中外文学的对话交流。

下午,嘉宾们举行了两场主题座谈会。“何谓新诗”座谈会由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新诗研究院院长于坚教授主持,鲁若迪基、哥布、鲁守广等诗人、学者从创作实践与理论批评出发,探讨新诗的本质与边界。“云南作家作品分享会”由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王新教授主持,张庆国、包倬、胡兴尚等作家结合个人创作、编辑经历,分享他们对云南地域书写的理解与探索,勾勒出云南文学在地域风貌与民族叙事中的独特风景。两场座谈虽各有侧重,却都指向同一话题,即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与生命经验形成的真诚共鸣。这一共性不仅生动诠释了西南联大文学精神的当代传承,更清晰展现出其发展方向:在多元文化交融中总结本土经验,在语言探索中开拓创新路径。

同时,座谈会也为青年学子搭建了与名家对话的平台。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刘雨冉、刘桐杉、姜雨含和云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师维分别从文学批评、地域文化、文本细读等角度发言,展现出新生代学子的思辨活力。

11月2日上午,诗歌朗诵会与诗歌音乐演出专场在艺术学院434演播厅相继举行。诗歌朗诵会在怒族艺术家江晓春与傈僳族艺术家春丽晓慧演奏的《风》中拉开序幕,由虎良灿先生主持。鲁若迪基、哥布、马绍玺、鲁云瑞、付冯选、周祥洋、刘小瑞等20余位诗人依次登台朗诵。诗人们朗诵自己的代表作品,题材涵盖自然抒写、民族记忆与生活哲思等,在声音与文本的交融中展现语言的节奏与力量。

诗歌音乐演出专场活动中,江晓春与春丽晓慧联袂演绎了《怒族情歌》《哦得得》《山谷里的月亮》等十余首融合民族音乐与经典诗作的曲目,并唱诵了于坚的《整个春天》《给小杏的诗》《只有大海苍茫如幕》等诗作。演出以音乐为媒介,完成对诗歌的二度创作,展现了诗歌与音乐作为人类心灵共通语言的神奇魅力。

本届文学节既为中外作家、学者搭建起深度交流的桥梁,又以报告、座谈、朗诵、演唱等多种形式让文学走进校园、贴近师生。作为西南联大文脉的传承者,文学院将继续发扬联大精神,拓展中外文学交流途径,培育兼具开阔视野与创作活力的青年学子,以薪火相传的自觉,讲好联大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文学院 供稿


上一条: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到文学院考察交流
下一条:学校十三届党委第七轮巡察完成进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