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四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暨于坚作品国际研讨会第一天顺利结束

发布人员: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23-11-05 17:46:36

八十五载薪火相传,八十五载砥砺奋进。2023年11月4日,由云南师范大学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南联大新诗研究院、云南省写作学会承办的第四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暨于坚作品国际研讨会,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成功举办。

中国当代文学论坛一:诗人何为?

文学节的第一个论坛于11月4日上午在音乐舞蹈学院演播厅举行。论坛提出的问题是——诗人何为。参与此次论坛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回答。

丹麦著名作家彼得认为,诗很难被定义,写诗同样也是极为艰难的,诗意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来自日本的女诗人平田俊子则认为,诗歌来自于日常生活,诗歌可以表达内心的情绪体验。儿童的诗歌极为可贵,他们童稚的话语能“让大人吃惊,让大人感动”,唤起成人久已失去的情感。来自中国的吕德安、杨键、傅元峰、段从学四位诗人学者,也分别从不同方面回答他们对诗歌本质的理解。吕德安先生认为“诗遣词造句以外”,诗是一种净化。杨键先生则认为,诗人需要留白,诗人需要“不断失去自我”达到超脱和觉悟。傅元峰先生用诗意化的方式表述了他对诗歌的理解,他认为诗人有“街道”,唯有放空自我,回归诗人主体性的人才有可能窥得作诗的门径。而段从学先生对此次论坛的核心思想进行了总结与提炼,他强调要重视诗歌语言表达带来的言外之意。

中国当代文学论坛二:散文作为古老的汉语写作

第二场论坛在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明德3号楼508报告厅举办。本次论坛围绕“散文,作为古老的汉语写作”这一议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

于坚老师首先从为何采用“散文,作为古老的汉语写作”这一标题作为研讨会的主要内容。唐欣就“无意为文而成文”这一现象作为切入点。宋家宏先生对散文的篇幅、类型、题材等进行了梳理。龙扬志老师提出,散文是很敏感的,表现出强烈的诗性。木叶说于坚老师的作品极其具有中国气象、中国魄力。庞培回忆了今早在文学院种下的那棵树,他说树种下之前是诗歌,种下之后就是散文。作家李舒介绍了民国时期闺秀散文,她提出“散文就是真诚”,写作不能被条条框框圈住。章东磐分别介绍了于坚的三篇文章,从三篇文章出发,告诉了我们写作散文的要求。最后,于坚对此次讨论会做了总结,并对来会的各位朋友表示感谢。

中国当代文学论坛三:在云南写作意味着什么

研讨会第三场在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508会议室举行。

此次研讨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嘉宾朗诵自己的作品,包括《马厩之夜》《小村故事:知青与公社》等优秀作品被逐一朗诵。第二部分是嘉宾就“在云南写作意味着什么”进行发言。朱曦教授认为,云南地理和人文对于其他地域来说有巨大的陌生感,这对作家来说实际上是一种资源,同时云南的作家也需要比别人更持续性、更有恒心。陈鹏认为的云南写作可以缩小至对他有不一样意义的昆明,他认为昆明是他独特的写作现场。朱晓阳教授认为创作应该是“在村庄中研究村庄”,这展现了他人类学思维的新发展。作家哥布认为,在云南写作重要的是文明互鉴、各美其美。对于青年诗人此称而言,云南写作是伴随着其成长、记者职业经历一路向前的。王新教授同前几位嘉宾的观点不同,他认为,云南地理和人文的陌生性并不能说明作家可以创造出惊为天人的作品,长期的耕耘格外重要。

学术讲座一:Walking the tidelands

11月4日晚7:30,丹麦诗人彼得主讲的讲座《Walking the tidelands》在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明德三号楼307会议室举行。

彼得先是讲述自己关于海滩的理解,然后用丹麦语朗诵了诗人于坚的《海滩》和其诗集。他用一种行走的方式进行朗诵,这是一种有节奏的行走,如他所说:“他是一个表演型诗人”,他在表演中进行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整合。彼得讲道:“我年轻的时候在巴黎住了很长时间,我总是作为一个漫游者在巴黎行走,日本的村上春树也行走,本雅明也行走,后来,我回到丹麦行走,但是,丹麦的风景有限,难以迷失。”此次讲座,诗人彼得用自身的表演证明:行走本身就是文本,生命的体验对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学术讲座二:AI之眼:汉语诗歌的涅槃与重生

王毅教授在明德3号楼会议室开展题为“AI之眼:汉语诗歌的涅槃与重生”的讲座。

王毅先生指出,现代科技发展得越来越快,用AI技术来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高科技对文学创作进行了降维、跨界打击。王教授表示在AI的攻击下诗歌获得重生的方式就是转向新诗创作,新诗运用现代汉语写作,现代汉语词语在音节上的变化,可以为新诗的创作提供崭新的平台。新诗写作不是套模板式的写作,而是运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是真正的“自由新诗”,新诗形式上的无拘无束,亦展现了人的精神层面的自由。自由,亦是整个艺术全部的基础。AI无法代替新诗写作也是它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是它有句无篇,其次是千篇一律,自我重复。最后王教授总结到:AI创作是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所有的艺术都是人学,未来的创作中也要更加重视人学,让文学获得更好的滋养与发展。

第四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第一天的活动丰富而充实,在研讨会之外,还进行了集体植树、参观于坚摄影作品展、观看于坚纪录片《碧色车站》等活动。在欢快的气氛中,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的第一天活动圆满结束。


文学院 供稿


上一条:第四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暨于坚作品国际研讨会第二日活动回顾
下一条:第四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暨于坚作品国际研讨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