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四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暨于坚作品国际研讨会第二日活动回顾

发布人员: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23-11-06 15:47:28

11月5日,第四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暨于坚作品国际研讨会的第二天,相关活动仍有序开展。


中国当代文学论坛四:于坚作品研讨会

上午8:30,中国当代文学论坛第四场——于坚作品国际研讨会在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508会议室举行,会议由文学院副院长李直飞老师主持。

研讨会上,王毅教授引用殷夫、于坚等诗人的诗歌,探究了蕴含在中国现当代诗歌中的兄弟情。向天渊教授将于坚与德勒兹的理论话语进行对比阐释,指出于坚诗歌对现当代已被传统僵化的诗歌形式形成一次有力的冲击。草树老师就于坚的诗歌《莫斯科札记》展开讨论。他指出:于坚的诗歌将诗歌“拽”回日常化,他是朝向纯真与自我写作的诗人。唐欣老师则追溯了其与于坚诗歌的缘分,俄罗斯学者易宁从直译和意译两方面介绍了诗歌在俄译界的情况。刘珈彤老师认为,于坚诗歌题材的多元和多变,使其创作难以成为一个可分类的诗人。鲁守广先生指出于坚诗歌突破了诗歌的边界,把不能入诗的事物写进诗,但又创造出另外一种诗意。李诗白老师通过解析诗歌《漫游》,道出于坚诗歌所具有的道统精神。朱彩梅老师以当代科技让人感知力降低的现状为背景,指出于坚诗歌的隐喻不是怪诞的陌生化,而是日常生活的陌生化。余梦成老师指出于坚是对“诗人散文”这一概念实践最深刻的作家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论坛五:于坚作品研讨会

11月5日上午10:30,中国当代文学论坛第五场——于坚作品研讨会在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508会议室举行,会议由文学院副院长徐俊六老师主持。

阿根廷诗人明雷认为,于坚诗歌具有反诗歌传统的特点,其语言、对人物的描写等特点使得诗歌与南美诗歌产生了联结。段从学教授通过将于坚的《漫游》与歌德的《浮士德》进行对比,指出《浮士德》是从无意义中出走,而《漫游》则是出于人类对未知生活的热爱与探寻。江飞教授评价于坚是一位对诗人与诗歌被标签化、隐喻化始终保持警惕的诗人。布小继教授就于坚诗歌《尚义街六号》讨论了其口语诗的诗学意义极其发展走向。汤巧巧老师站在于坚早期油印本刊物《高原诗辑》的角度强调,于坚是早期生态写作的先驱。孙金燕老师从于坚散文、诗歌、摄影融为一体及其写作对象的多元化总结出“大道无形”的文学观。许永宁老师透过梳理朦胧诗的发展脉络,将于坚诗歌分成了大我——小我——自我几个书写阶段。青年诗人赵凡从“文”的角度入手赏析于坚诗集《漫游》,他认为,于坚的创作“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对诗歌最精确的表达。周东升老师就《莫斯科札记》点出于坚的创作是不带任何重负的。


中国当代文学论坛六:于坚作品研讨会

下午2:00,中国当代文学论坛第六场——于坚作品研讨会在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508会议室举行。论坛由宋家宏老师主持。

美国学者李圭(Kyoo Lee)以于坚诗歌和摄影作品的双重关系为切入点,旨在探讨二者“瞬间相遇”之下带来的哲思与韵味。作家庞培从“误读”和“险象环生”两个角度对于坚展开解读,他认为于坚是当代诗歌的良好开端。翻译者郝桂莲女士利用英汉双语的形式,呈现了于坚是个的译作《众多的痛苦》和《持续的欢乐》”。教授贾蔓通过以“学院派的作家”为命题,强调于坚对于赓续西南联大文化血脉具有重要意义。徐俊六先生则认为,于坚以《建水记》为代表的作品既体现了现代性的反思,也展现了于坚对传统生活的向往与回归。李直飞教授以自身在村寨成长生活为例,认为于坚作品充分展现了“美在中国大地上”的意境。学者吕洁宇女士从民歌的创作与译介问题入手,探讨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另外,远道而来的付冯选生先生在本次研讨会中以于坚诗歌《恒河》为例,与各位学者深入交流于坚的“故乡书写”与“诗意栖居”。


中国当代文学论坛七:于坚作品研讨会

11月5日下午3:45,中国当代文学论坛第七场——于坚作品研讨会在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508会议室举行。论坛由王新老师主持。

比利时汉学家麦约翰(Jan De Meyer)在研讨会上用中文朗诵了一首于坚的诗歌,他认为“写作总是从身体、感觉出发”。丹麦翻译家劳淑珍(Sidse Laugesen)谈到自己接触汉语始于于坚的诗歌,她用“语感”方式翻译的于坚都诗歌感动了丹麦众多读者。龙扬志先生则以于坚的《昆明记》为引,表示于坚的创作有文学的警醒与回归,很好地回答了“文学何为”的问题。研究生代表李楠同学从文献综述角度对于坚作品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刻剖析。诗人木叶认为“大诗人”应该是“厚重、雄浑、轻灵”,吸引读者二次创造的,但于坚的诗歌则是宏大与幽微俱备,是一流的创作。袁伟平女士从《尤利西斯》对《昆明记》的影响角度出发,提出“寻找灵魂皈依”的文学命题,她认为于坚以“罗列式”的方式在建构故乡。现场连线的诗人、翻译家田原先生表示,在将于坚的诗歌日译后,他认为于坚的诗歌有打动人心的魅力,能“从众声喧哗中脱颖而出”。


联大记忆·经典展演

晚上7:00,第四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联大记忆·经典展演”活动在音乐舞蹈学院演播厅举行。

整场活动以西南联大为背景,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学专业的同学根据各自班级名称展现出别样风采;朱自清班同学伴随着美妙的音乐,重现了朱自清先生夜游荷塘的场景,刻画了《背影》中那位慈爱、体贴的父亲形象;闻一多班、穆旦班同学绘声绘色地展现出民国时期的服饰文化、社交礼仪;沈从文班同学则讲述了汪曾祺与昆明的故事,重现了四十年代联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次展演以艺术的形式充分彰显出“爱国、民主、科学”和“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与风骨。

第四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暨于坚作品国际研讨会第二日于晚上21:30圆满结束。在当天的活动当中,来自各地的学者作家齐聚一堂,围绕于坚的创作经历及作品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各种思想的摩擦碰撞予以参会师生深刻的思想启迪。


(文学院 供稿)


上一条:第四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暨于坚作品国际研讨会第三日活动回顾
下一条:第四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暨于坚作品国际研讨会第一天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