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四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暨于坚作品国际研讨会第三天的活动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如期举行。
诗可群:后西南联大诗人群、昆明诗人作品朗诵会
11月6日早上9点,伴随着秋日的暖阳与微风,“诗可群:后西南联大诗人群、昆明诗人作品朗诵会”在云南师范大学三校亭举行,到场嘉宾有于坚、Peter Laugesen 、平田俊子、杜宁等24位诗人,本次朗诵会由文学院党委书记毛志荣老师主持。

诗会开始,毛志荣老师引用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倾情讲述了本场诗歌朗诵会的主题意义。接着,诗人们吟诵着自己的诗,情感与诗句相融,现场传来阵阵掌声。期间,来自昆明的弥途乐队现场演奏了民谣,现场诗歌与音乐为伴,朗诵声在风中飘扬而起,整场朗诵会充分呈现了诗人的真诚与诗歌的魅力,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听觉和精神上的文化盛宴。

学术讲座三:诗与错误
下午14:30,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傅元峰教授主讲的《诗与错误》在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明德3号楼307会议室举行,讲座由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李立主持。

傅元峰教授指出,数码相机时代摄影机带来的高分辨率,似乎让世界变得更加真实,但其实对于质上而言,是一种虚假的真实。通过分析于坚摄影作品《理塘之马》,傅教授认为,理塘之马看似相对于完整的马来说具有不完整性,失去了所谓的符号隐喻,而实际上,作品体现的是一种由共同区域走向自我的一种自我尊严。对于诗歌创作和欣赏,傅教授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允许诗歌背离公共区域的规则,在可见性中洞察世界的不可见性,即经历一条从共同体——个体——自我的创作道路。在讲座的结尾,文学院院长李立老师就讲座发言,他认为,被传统所不允许的错误的界定是需要一种标准的,当错误一味地被赞美,会带来什么后果?发言引起了人们对诗与错误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学术讲座四:新诗怎么读?——从于坚和纪弦的两首诗谈起
下午14:00,由姜飞教授主讲的《新诗怎么读?——从于坚和纪弦的两首诗谈起》在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508会议室举行,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李直飞主持。

姜飞教授以谢榛的《四溟诗话》入题,提出“好诗可解”的观点,尤其诗歌作为广泛传播的精神消费品,姜老师要求大家以专业读者自期自许,新诗不是不可解、不必解。不过,诗歌是有所隐藏、留白的,文学就是把生活放到读者眼前,彼此注视,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但姜教授认为从事文学专业的人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自身的诗歌阅读水准的。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些关于解读新诗的实用方法的观点,首先分析框架和肌质,找到新诗的意义结构;其次,可以借用数学学科工具“辅助线”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字词意味,提升语言敏感度;最后,可以参考英美文学对于细读的研究,广泛收集资料,知人论世,以此达到解读新诗的目的。讲座尾声,姜教授深情勉励在座同学,并期待下一次的深入交流。
诗领导生命——第四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朗诵会
11月6日晚,第四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朗诵会“诗领导生命”在文学院明德3号楼508会议室举行,木叶、傅元峰、楚臣、许永宁等众多作家、学者齐聚一堂,朗诵会由虎良灿老师主持。

朗诵会在弥途乐队自由而充满生命力的歌曲声中揭开序幕。诗人庞培朗诵诗歌《南方歌谣》,“在微风吹拂的树荫下,当院子里的青砖,铺就整个夏天”,诗歌有着淡淡的追忆式的忧伤。丹麦作家彼得(Peter Laugesen)首先感谢了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的邀请,认为来到中国有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随后,彼得先生朗诵了充满北欧风味的诗歌。最后,诗人于坚朗诵了诗歌《日日夜夜谈论云南》,“在高原谈论湖泊,在春天谈论梨花”,言语中饱满对云南大地深切的爱。朗诵会最后以合唱歌曲《友谊天长地久》结束。“诗领导生命”朗诵会是此次文学节的最后一项议程,很好地展现了诗的陶冶性情、凝聚情感的作用。

至此,本次文学节系列活动圆满结束。五年一届的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以文会友,大批学者在此进行思想的交流与切磋。正如于坚老师所说:“如果世界有100个民族,诗人是第101个民族”。文学有超越民族界限的作用,它以文为纽带,将世界各地的友人紧紧团结在一起。
文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