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文德课堂”——传统文化在文学中的现代性表达专题讲座

发布人员: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25-04-27 10:44:43

为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融合,激发文学创作者守正创新的热情,丰富校园文学生活,4月24日,“文德课堂”举办传统文化在文学中的现代性表达专题讲座。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兴滇英才”文化名家、著名诗人、著名作家、学校驻校作家段爱松担任主讲嘉宾,围绕传统文化与文学现代表达的关系脉络,向学院230余名文学爱好者开展写作指导。讲座由云南师范大学“文德心语”辅导员工作室成员李浩主持。

段爱松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认为文学创作的核心并非寻求标准答案,而是在多元视角中展现作者的思辨能力。讲座中,段老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用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观看一只黑鸟的十三种方式》,阐释爵士乐即兴节奏与诗歌意象跳跃的内在呼应关系;用泰戈尔《飞鸟集》中“生如夏花之绚烂”的哲思,展现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诗学的融合之美;用《红楼梦》承载的文化密码,解读文学创作的核心要素。他认为传统文化可以解构为“显性”与“隐性”双重维度,显性文化如唐诗宋词、非遗技艺是可见的文化载体,隐性文化如美德伦理、民族气质、人文思想则是内化的精神内涵。

“传统文化是文学的血脉,唯有血脉畅通,方能在文学世界自由翱翔。”段老师寄语文学爱好者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在独立思考中实现“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同时,他鼓励文院学子,文学创作要敢于尝试,今日的动笔,或许就是明日的文学新篇。

李浩老师在总结中表示,本次讲座紧扣传统文化显性载体与隐性精神的辩证关系,为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学的对话搭建了桥梁,特别是对中外文学经典的双向阐释,印证了“传承与创新是文学创作的共生基因”的论断。

此次讲座,从传统文化的文学要素、文学运用、文学启发三个维度详细探讨了传统文化在文学中的现代性表达,通过理论解析、案例精读与创作分享,启发文学爱好者以更开阔的视野激活传统基因,在时代语境中书写兼具文化厚度与创新精神的文学篇章。下一步,云南师范大学“文德心语”辅导员工作室将持续开展主题活动,创新教育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学中,激发校园文学创作的热情,以文化人、以文润心。


文学院 供稿


上一条:滇中问道终结业,教海扬帆再出征——云南省第三期义务教育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圆满结业
下一条:何颖副院长一行赴兄弟院校调研探索秘书学专业建设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