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天地

学生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天地 > 正文

文学院举办“指尖共织”非遗主题心理沙龙

发布人员: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31 16:04:29

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融合,让青年学子在非遗文化中获取心理健康相关的传统智慧,释放心理压力,10月30日,文学院举办“指尖共织”非遗主题心理沙龙。沙龙以非遗技艺为载体、以心理赋能为目标,营造文化育人与心理疏导相融合的活动氛围。沙龙由学校2025年心理健康素质提升项目《染韵润心——云南传统染缬手作疗愈》负责人高德娟老师组织。

高老师指出,当自身遇到专注力不集中、掌控感缺失、归属感薄弱等问题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集体智慧与人文温度,恰好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而非遗刺绣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属性与操作特性,成为缓解这些问题的有效载体。她表示,刺绣活动中个体可自主选择绣线颜色、决定针脚走向、把控创作进度,每一个微小的决策与实践,都是“微观世界”的主动创造,从空白绣布到逐步呈现图案,每完成一个环节,个体都会获得“目标达成”的正向反馈,这种“我能掌控、我能完成”的体验,能有效打破“失控焦虑”,逐步重塑自我效能感。

高老师还从“身份认同”与“集体效能感”视角解读集体刺绣的深层价值。当个体参与集体刺绣创作时,共同的文化载体会让大家形成“我们都是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身份共识,这种共识是打破社交隔阂的基础。在集体创作过程中,个体既能通过观察他人学习技巧,又能见证“零散努力汇聚成完整成果”的过程,这种对集体力量的感知,会重塑“困难可克服”的希望,激发出“我们能做到”的集体效能感。

最后,高老师总结非遗刺绣的疗愈价值,不仅在于手工技艺可舒缓情绪,还在于其背后蕴含的心理逻辑与文化力量。学院将持续开展非遗主题的心理沙龙,让非遗知识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桥梁,让青年学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拥有更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状态。



下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文德课堂”——文学院开展“积极上进与坚持操守”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